理论研究
仲计水:论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构建
日期:2020-05-2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最近教育部、中组部、中宣部等8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强调:“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是党中央的号召,对于高校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两大根本任务,具有时代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一、“三全育人”相关概念涵义的辨析

(一)“三全育人”、“三育人”、“七育人”、“十育人”

1.“三全育人”概念与“三育人”概念

“三全育人”概念: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全育人”概念也是有一个长期的萌芽、孕育、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二十世纪50、60年代,到改革开放后,中央文件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多次涉及到与“三全育人”概念相关或相近的表述,其表达的思想、精神与文字逐渐向“三全育人”概念靠近。比如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 这是“三全育人”理念探索认识的重要发展阶段。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召开,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强调:“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是新时代“三全育人”概念的正式提出,标志着“三全育人”理念孕育的全面成熟。“三全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思路和教育方式,是从教育的主体、时间、空间上来描述学校育人特点的。“全员”指的是学校教职工人人都是育人主体,都要承担育人的任务,没有例外;“全过程”指的是在学校工作中时时都要育人,没有间断;“全方位”指的是在学校工作中处处都要育人,没有死角。“全过程”、“全方位”做到了,育人主体的职责就自然而然地发挥了。“三全育人”强调的是全员、全时段、全空间构成的全方位立体育人结构,是从健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高度而言的。“三全育人”是高校育人理念、思路和方式的综合改革,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工作重要论述、加快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重大举措,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特点。

“三育人”概念:1950年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即“三育人”的概念。“三育人”强调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和后勤保障服务人员都要承担育人任务,将学校育人的主体从单纯的教师扩展为学校的整个教职员工,这是新中国教育思想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个转变。“三育人”强调了教学、管理、服务是学校育人的三种途径、渠道或载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这三个方面的育人工作像三条线一样,联结为一个学校育人工作的平面“画”,但并不具备“三全育人”那样的立体育人结构。

2.“七育人”概念与“十育人”概念

“七育人”概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提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这简称为“七育人”,比“三育人”多了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是高校育人途径、渠道或载体的扩充。

“十育人”概念: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提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这简称为“十育人”,比“七育人”又多了网络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是育人途径、渠道或载体的再一次扩充。

“七育人”或“十育人”指的是育人的七种或十种途径、渠道或载体,多是从具体工作方面中概括而来的。这其中多种育人内容有重叠之处,比如科研育人中也包括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的成份;服务育人中也包括心理、资助的内容。这些育人的方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减,可以再将学校的某一种或某几种工作作为育人的途径、渠道或载体,提出“十一育人”或“十二育人”等,如劳动育人、体育育人等。“七育人”或“十育人”与“三全育人”指的不是一回事,“三全育人”指的是一种教育理念,不是具体工作方面,也不是育人的途径、渠道或载体,“七育人”或“十育人”的工作体系构不成“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

(二)“三全育人”体制、“三全育人”机制、“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三全育人”格局

1.“三全育人”体制、“三全育人”机制

“三全育人”体制:把“三全育人”怎么实行、怎么做想明白,用文字清晰表达出来,就是“三全育人”制度。制度是一种行动方向和约束规范。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所有教育主体、教育者都要遵守、执行,都要按制度要求来做。“三全育人”该有的制度都有了就构成了体制,体制是制度有机构成的系统。

“三全育人”机制:所谓机制是指事物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就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让“三全育人”制度顺利执行的手段、方法、模式等,就构建“三全育人”的机制。

2.“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三全育人”格局

“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把制度、机制有机组合起来构成一个体系,就是“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其中每一个制度、机制都是系统中的组成元素。体制机制能体现出系统的功能,在整体功能上呈现出“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元素功能之和”的特点。就北京联合大学的探索来说,我们认为高校“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由以下内容构成:

其一,保证认识到位的体制机制:如理论学习、培训的相关制度机制,能够使育人成为教职工的自觉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修订中融入育人要求的制度机制;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制度机制;育人在学校办学中能一以贯之地体现出来的制度机制等。

其二,保证措施到位的体制机制:一是全程育人的体制机制。保证思政课是关键课程,成为立德树人的引领、课程思政的示范;保证课程思政有体系,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保证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好,在亲和力和针对性上下功夫。二是全员育人的体制机制。保证党、政、工、团都要充分发挥作用。党组织发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责任,带领、引领“三全育人”建设;政(包括教师、党政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保障部门人员),以及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工会与共青团的工作人员等,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的相关制度机制。党政职能部门所牵头的相关工作能自觉落实育人要求;部门所牵头制定的学校相关制度中育人导向明确;建立有与部门业务相关的榜样群;部门有固定的榜样群激励性活动等。三是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如非学生工作系统人员深入学生中,学生培养过程面向社会开放,教师家长协同育人等方面的制度机制等。“三全育人”措施要有力,要有固定的项目、活动,学校各部门要有分工、有协同,形成有借鉴意义的育人话语体系,形成品牌活动,实现工作创新。

其三,保证组织落实的体制机制:系统梳理归纳学校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三全育人”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建立健全对学校各级党组织,院(系)、教研室、党支部“三全育人”建设情况的检查督促、考核评价、奖励惩罚的制度和机制。比如实行院(系)党组织书记抓“三全育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将“三全育人”成效作为评价它们工作的根本标准,保证它们的工作有突出的成效,能够得到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广泛认可。努力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立德树人育人实效上。

“三全育人”格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三全育人”的立场、站位、观点、视野、视角看学校工作,分析学校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评判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二是“三全育人”建设关涉到所有教职工乃至社会各界人士、家长等,覆盖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包括全体教育者,从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育人体系和育人结构,能够整合一切教育资源,同向同行,协力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

二、新时代构建“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必要性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我们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进教育现代化不能忘记初心,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根据这次大会的精神,教育部于2018年10月启动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截至目前,遴选两批、共8个试点省(区市)、25所试点高校、92个试点学院(系)。要求这些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要围绕教思政厅函〔2018〕15号文件所列建设任务和建设标准,坚持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强化领导体制,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创新实施体系,加大保障力度,改进评价管理规范,加强考核评估,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不断提升。这些描述实际上就是要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2019年10月,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2019年11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经验交流暨成果展示会,其中各地、各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构建情况是会议交流的重点。2020年4月,教育部、中组部、中宣部等8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又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从中央文件精神和高校实践来看,“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这两个体系的建立、运行的基本保障,把“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建设好,能够有力推动高校完成立德树人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按班人两大根本任务。同时,把“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搞好了,也有利于深化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的理解,提高高校领导班子办学治校的能力,增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改善党风、教风和学风,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最终体现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上,等等。因此,党中央号召要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新时代构建“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着力点

(一)构建工作格局,明确各自责任

“三全育人”建设是全校各单位、各部门的共同责任,是一项系统性的综合工程,纵向需要层层激发动力、形成共识,横向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学校党委统一全面领导,党委宣传部或教务处牵头抓总,院(系)、教研室和党支部具体推进落实,各部门分工负责、密切协同,教职工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例如:学校党委宣传部或教务处牵头组织“三全育人”工作,制定全校性的文件,组织召开“三全育人”工作会;教务处将“三全育人”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并组织全校性的教师培训和工作交流活动;人事处将“三全育人”情况纳入教学单位和教师个人考核内容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标准之中;党委组织部推动教师党支部抓“三全育人”建设,并纳入教师党支部考核指标体系;学校积极开展“三全育人”试点工作或教改立项,并在涉及教职工各类评优评先表彰中,将“三全育人”工作情况增列为条件性要求。全校各单位、各部门,全体教职工,都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工作的中心环节,支持、推动、开展“三全育人”建设。近年来,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三全育人”建设。先后出台《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2017-2018)》《北京联合大学关于开展学院“三全育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意见(2019-2020)》《关于推进专业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年)》《关于印发<北京联合大学“三全育人”“大学习、大讨论、大落实”活动方案>的通知》等文件,从制度层面给全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供保障。学校党委把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建设放在每年工作的重要日程上,每年组织召开相关工作会、教学比赛、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学校每年都要召开的党建工作会、师德论坛等重要会议,也都把课程思政、“三全育人”作为最重要的议题进行研讨。今年启动的“三全育人”“大学习、大讨论、大落实”活动,要求全校各级党组织、各部门、全体教职工深刻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生动实践”的核心命题,进一步推动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校党委书记韩宪洲向全校做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辅导宣讲。校党委的高度重视是学校“三全育人”建设顺利推进、取得明显成效的关键因素。

(二)设定工作目标,明确建设内容

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不是要“另起炉灶”,而是要与学校各项既有制度进行有机衔接、融合以及合理优化。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学生、教师、资源、制度、改革的视角、全面地分析研判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制定学校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建立工作制度规范,落实各部门各单位责任,要将“三全育人”各项要求融入学校制度体系,融入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和学科、教学、教材、管理体系建设中,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一体化育人体制机制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使之成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价值准绳和基本遵循,推动高水平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完善和优化,以上所述就是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工作目标。此外,全体教职工还要保持攻坚克难的决心和信心,在“深、实、精、细、合”上下工夫,把握好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重点工作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就北京联合大学的实践看,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重点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党委做好顶层设计,出台文件,制定方案,全校各单位、全体教职工积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等,坚持立德树人,学校、学院整体风气正、氛围好;学校、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效果明显;“三全育人”工作列入校、院(系)党组织会议和党政会议议题,积极探索育人育才和院(系)党建工作对接融合的有效模式,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对育人政治保障功能和政治把关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劳动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在教学、管理、学生教育中都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工作措施得力、持续有效;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实施体系,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团队建设等方面能形成体现立德树人特色、成熟的做法以及可复制、可转化和可推广的经验、制度和模式,全校育人质量和成效逐步提高;教职工立德树人的观念牢固,岗位育人要求清晰,能“协同作战”,形成育人合力;教师在教学、科研中能诚实守信,主动向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教师能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形成成熟的机制,培育一定数量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教书育人“最美课堂”,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优秀教师;系统开展“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建设;探索党建带团建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发挥党组织、团组织协同育人的组织优势,大学生德育工作、共青团工作扎实开展,成效明显,有品牌育人项目;学校宣传阵地建设有成效,作用发挥充分,对师生宣传引导效果好;学生宿舍具有团结向上、健康文明的氛围,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多元化支持原则,学校要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从“三全育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推动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协同育人创新贡献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经费支持工作体系,确保政策保障落实到位。

(三)把课程思政作为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抓手

我们认为,推进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工作,必须做到抓手不能多、目标要固化、任务制度化、力量可持续。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最合适的抓手就是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强调,“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陈宝生部长在 2018年6月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我们也知道,课程育人,即课程思政具有引领性。在“三育人”“七育人”“十育人”中,都把教书育人即课程育人,也就是课程思政排在第一位,可见其具有的先导性和引领性的作用。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自己所讲授的某门课程,而主要在于所有课程要一起构成育人主渠道,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着高校育人工作的根本努力方向,所以在高校育人工作中,课程思政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是一种全方位行动,也是一种持续推进、不断深化的过程,所以课程思政是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最好抓手。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中,抓手不能多,多了就乱了。

(四)把握和坚持几项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三全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体现出一种根本教育立场、教育方法,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为了做到这一点,“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必须研究和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围绕着有利于学生的“三观”塑造、品行培育、成长成才的目的来进行。

2.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像盐一样慢慢渗透到水中那样去滋润学生的心灵。“三全育人”不是生硬切入、简单做加法,直接在工作中添加思政元素,而是要巧妙地做乘法,将教育元素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教学内容和教育工作中去。“三全育人”开展的最高境界是教职工开展教育时学生现场感觉不到,真正做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让学生在愉快学习专业知识或接受管理服务的同时,心灵受到了熏陶,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品格得到培养和塑造。

3.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两层涵义:一是教职工在挖掘思政元素或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中时,教职工自己要先受教育,先被感动、感染。如果教职工自己都不能受到感动、感染,又怎样去感动、感染学生?二是在育人时教职工要以身作则、身先示范,以自己的良好师德、品行去影响教育学生,这是育人的前提。比如,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思政讲得很好,但在食用买饭时,学生都在排队,而老师不排队直接去加塞,被学生看到了,你的课程思政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就归于零啦。所以,身教胜于言教,教职工要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

[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

[3]《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5]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6]《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

[7] 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8] 韩宪洲:《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人民日报》,2019年08月18日 05 版。

[9] 韩宪洲:《课程思政方法论探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10] 韩宪洲:《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经济日报》,2020年05月05日 07 版。

供稿作者:仲计水,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


链接地址:http://mooc.people.cn/n1/953?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